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四川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原華西醫(y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經過兩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于1896年四川總督鹿傳霖奉光緒特旨創(chuàng)辦的四川中西學堂,是西南地區(qū)最早的近代高等學校;原成都科學技術大學是新中國院系調整時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華西醫(yī)科大學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chuàng)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西南地區(qū)最早的西式大學和中國最早培養(yǎng)研究生的大學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并為四川聯合大學,1998年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四川大學與原華西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承文翁之教,聚群賢英才。百余年來,學校先后匯聚了歷史學家顧頡剛、文學家李劼人、美學家朱光潛、物理學家吳大猷、植物學家方文培、衛(wèi)生學家陳志潛、數學家柯召等大師。歷史上,吳玉章、張瀾曾執(zhí)掌校務,共和國開國元勛朱德、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文壇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學。兩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評選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截至2014年年底,四川大學有專任教師5049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493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杰出教授”6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61人(含“青年項目”30人,“外專項目”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8人和講座教授13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3人,“973”首席科學家9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托)項目獲得者23人(25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四川大學下轄31個學科型學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等學院。開設本科專業(yè)133個,覆蓋了文、理、工、醫(yī)、經、管、法、史、哲、農、教、藝等12個門類。
四川大學推進本科“412 ”質量工程,通過實行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轉專業(yè)、本科生導師制以及舉辦創(chuàng)新班深化教學改革;從 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學科新生中率先試行了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投入資金9712萬元,實施了“523實驗室工程”一、二期建設,并將望江、 華西校區(qū)原有的200多個實驗室歸并為70個。(2014年12月數據)
截至2014年12月底,學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25項、國家精品課程3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8門、精品資源共享課31門,獲得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23篇;有7個國家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及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9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fā)展示范中心,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9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
四川大學作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持續(xù)推進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行動計劃,實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工程,設立學生創(chuàng)新基金,先后投入150萬余元支持1400多名學生從事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設立“創(chuàng)新人才”獎,對在全國、省級各類科技文化競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獎勵。
咖啡日語是以日語學習論壇為主體的綜合網站,包括JLPT、J.test、商務日語、日本新聞、日語工作等。
第一論文網是國內知名的學術交流平臺,專業(yè)為你提供各種論文發(fā)表、論文輔導、論文查重、文獻下載以及期刊雜志查詢等。
重慶凱學網是一家專業(yè)從事中小學教育輔導培訓、英語培訓、財經會計培訓、學歷研修培訓等綜合培訓服務的培訓機構。
班主任工作網專注于班主任工作服務平臺,提供班主任工作總結,工作計劃,工作案例,工作心得,班主任培訓,班主任論文等內容,資源豐富,最全面的班主任工作網。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s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through t...
國家公務員網提供2018國考報名時間,2018國考職位表,2018國考公告報考政策與大綱解讀,2018考研**,2017省考報名,成績查詢,真題下載;事業(yè)單位,...